附子的舌、脉、证 | 仔细分析
甘草医友会第263期,每天一期,陪伴你的成长
一个有趣、有料、有态度的中医
恽氏对附子的运用有很多的理论,认为用附子难在于辨证正确和掌握时机。因此,他提出阳证与阴证的鉴别,明确阴证、阳证的标准。
例如阳证出汗,肌肤必热;阴证出汗,肌肤则凉。
阳证厥逆,初见指尖凉,人王部必隐青,面赤而亮;阴证四逆,手腕背冷,初不面赤,戴阳乃赤,人王部不隐青,头必汗出。
阳证烦躁,面赤,汗多,渴饮,舌红绛,脉滑;阴证烦躁,郑声无力,肢凉,脉沉微。这是阴证、阳证辨别要点。
当阴证阳证混杂互见的时候,更指出以阴证为重,认为戴北山“通体见有余,一处见不足,从阴证治见不足,一处见有余,从阳证治”之语最扼要。
患者见肌肤津润、郑声、蜷卧、额凉、肢冷、脉迟缓沉软,都是阴证,即使同时见目赤、舌焦等,切不可误认为阳证,这是阴证紧要关头。
阴证还有一特征,即自利完谷,所下如其所食,绝不消化,杂以黑水,俗名漏底。急用附子,药后能得酣眠,全身有阳和之气,膀胱气化得行,小便奇长,漏即止,此在生理形能上,也属于伸此绌彼之理。
同时指出,得附子回阳之后,若见舌干、恶热、面赤、谵语、数日甚至十余日不大便,漏底之阴证一变而为腑实之阳证,谓之“中阴溜腑”。
盖阴证用附子,所以引病以阴转阳,阴为脏,阳为腑,故曰“中阴溜腑”。此种腑证,有可用黄龙汤下的,有宜半硫丸通下的。
此外,恽氏在少阴证理中、四逆辈一般挈证之外,更在色脉方面指出阴证垂危特征,为急用附子的依据。
1.辨脉
“脉硬有汗”是特征。脉紧无汗,为寒邪在表,属太阳证;脉紧甚硬而反汗出,乃少阴亡阳危证(少阴证一般脉微沉细,若脉紧而硬,病更危重)。
2.辨舌
“舌色干枯”是特征。舌色干枯如荔枝壳,色紫棕,如劫津状,为肾阳不能上承,不同于阳证热盛津液受劫的舌色干绛,参合症状,可断为阴证。
3.辨证
“肌肤津润”是特征。舌苔劫津,同时并见四肢冷,头汗见,肌肤津润,为阴证。阳证劫津,肌肤干燥无汗,阴证劫津,肌肤津润汗出,明显可辨。
恽氏认为,伤寒少阴证,附子固然可以挽回,然限于脉不乱,面部不肿,气不急,头汗未至发润之候,有其一即属难治,有其二便属不治。
所以然者,以附子温肾回阳,振奋分泌,必须内在的活力不竭,然后有通假挹注之可能。以上四者,见其二,即是“活力”已竭之症,人力不能回天。
因此,他在临床上特别注意亡阳的病机,指出由浅渐深有四步:最初,手腕之背面与手背先冷;进而汗出手腕肤凉,全手皆冷;再进四逆,手冷过肘,足冷过膝;最后,体温外散,肌肤冷,溴汗出。
第一步为亡阳之机兆,第二步为亡阳之的证,用附子最有疗效;第三步亡阳已临危机,急进附子,犹可望机转;若入第四步,则用附子的时机已失,难望挽回了。
<END>
▍版权声明:本文摘自《恽氏医学学派简介》。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。